10月22日,2016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基層衛生司副司長高光明、規劃與信息司副巡視員盧春山、醫政醫管局醫療機構處處長姚德明出席會議,并就目前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現狀、未來規劃等發表主題演講:
毛群安:積極推動互聯網+與健康的深度融合
三點意見:
1,準確把握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互聯網大數據帶來的改變甚至可能比歷史上任何技術進步都深刻。
2,深刻認識衛生與健康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老齡化的進程加快,傳染病和慢性病的疾病負擔不斷加重;另一方面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距離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和期盼還有很大的距離,依然面臨知易行難的問題。
3,開拓創新,借勢“互聯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互聯網+”是大數據時代的新命題,如何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和理念推動健康中國,是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點希望:
1,認可認識以健康為中心的回歸。一是要把從以治療為中心回歸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二是要回歸行業本源,在資本大量涌入、技術不斷突破創新的大數據時代不忘初心。
2,努力實現大健康的超越。一是要超越系統的局限,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府智庫、行業專家、社會組織和居民個人積極性,群策群力;二是醫療健康行業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承擔著極大的社會責任,發展互聯網+醫療不能忽視社會責任的擔當。
3,積極推動互聯網+與健康的深度融合。一是將健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機融合;二是將互聯網技術形式與健康服務內容有機融合。
高光明:以信息化為手段推動基層衛生體系發展
到目前為止,我國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806個,城市衛生社區服務站255000多個,農村的鄉鎮衛生院36800多個,村衛生室64萬個。各種類型的衛生服務機構總計達91萬家,其中90%以上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在基層服務的醫務人員總數達到了360多萬,衛生技術人員225萬,全科醫生接近19萬。
不含個體診所門診部,在社區、鄉鎮和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服務機構中的診療人次已經達到43億,占國家總的診療人次的56.4%。
90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床位數占全國床位數的20%左右,而醫院全部床位數占到75%。中國的衛生總費用中醫院占51%,基層醫療機構只有9%左右。
信息技術對基層衛生服務的影響,實際上現在來看我們的信息技術對于優化服務流程、強化服務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的醫療信息化建設實際上主要只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出臺法律明確如何保護患者的醫療信息隱私;第二件事,設定信息交換標準。其它的更多讓行業自我發展。我們大數據說了很久,目前為止運行沒有真正落地,跟技術,跟我們的經濟、成本都有關系。
盧春山: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趨勢
第一,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健康醫療大數據是多方面的,惠及、整合、涵蓋全生命周期,醫藥服務、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等多個方面,對公共健康服務體系的影響遠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應用或者效率提高的問題,而是通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對傳統的健康服務體系進行重大改造乃至重塑。
健康醫療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發展和應用好健康醫療大數據,有利于創新我國健康服務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健康醫療服務項目的質量,有利于促進培育新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進一步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實踐基礎。
今年6月國辦印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指導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認知健康醫療大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規范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如何共享、開放應用、適應經濟新常態和經濟增長,積極引導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安全規范創新應用的發展環境,通過互聯網+健康醫療,探索創新模式,培育發展新業態,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醫療衛生事業,打造健康中國。
目前貴州等五省份啟動了遠程醫療政策試點,11個省與國家基層平臺實現了互聯通,16個省的人口信息健康平臺已經建立,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具備開展的服務條件,通過遠程影像、遠程會診、遠程病理、遠程心電診斷和服務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使基層群眾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衛生信息報告系統,基本實現了縣鄉兩級全覆蓋,各項進展為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奠定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第三,進一步推動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新的思路。
思路包括:①建設權威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加快區域人口信息平臺建設,努力實現健康醫療業務數據在平臺辦理,政策決策依托平臺支撐。
②選擇一批技術前景好,積極性高,安全有保障的地區和領域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試點,推薦中國名醫聯網,建立互聯網醫院,把院士、主任醫師以上名醫的智慧和經驗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傳到基層服務百姓。
③建立人民群眾健康卡,推廣遠程醫療作為改善群眾就醫難受和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④實施中國健康云服務計劃,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并新建診斷服務,健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機制等。
姚德明:信息化在醫療服務領域中的應用
醫政醫管局醫療機構處目前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
第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管理水平。
醫療衛生工作最基礎的單元是每個醫生、護士,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醫療機構、醫師、護士的注冊聯網,采集了基本信息,為實現登記注冊的信息化管理和數據搜集報復、統計利用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
未來,我們要利用這些信息大力推進電子資格,將現有的醫療機構醫師護士的執業信息集成到芯片中,通過互聯網心細於國家衛生計生信息系統連接進行身份識別、數據統計工作,實現動態化、信息化,從而對衛生行政部門提高行政服務水平,醫療機構改善內部管理,為醫療改革、政府決策提供最有力的支撐。
實現電子資格之后,不僅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辦理執業資格手續,醫院也可以掌握本院醫生的執業情況,我們正在北京、天津進行試點,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全國推廣,爭取盡快實現機構、醫師和護士的電子化管理。
第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分級診療工作。
現在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多,大數據在健康領域里面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這些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發展規范健康醫療健康大數據發展。我委發布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4個直轄市266個地級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明確將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任務協同推進。
進一步加快建設區域性醫療信息平臺,逐步實現電子檔案和電子病例的連續記錄以及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利用遠程醫療等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資源普及性和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率。推進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數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健全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分級診療信息系統,延伸放大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有針對性促進重心下移資源下沉。
第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醫療質量的安全。
數據的采集不僅給數據的采集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針對醫療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基于全國監測和調查數據并采用多中心數據來源,全面系統展現了我國現階段醫療形勢和服務的狀況,對進一步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也深刻認識到信息化的滯后已經成為醫療質量管理發展的瓶頸:一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編碼系統;二是要建立實時檢測動態監測發布的監測模式依然任重道遠。
來源:億歐網 作者:王艷瑩